如果要以貌取人,Tyson Yoshi肯定係不受老一輩歡迎的那種男歌手——你看他又靚仔、又大隻、又有才華、人氣又高,一看就知有好多女生鍾意。而在老一輩眼中,「有好多女生喜歡」大概就莫名地等如「私人關係混亂」——看看他們那個年代的偶像,到今時今日都可以與粉絲糾纏不清,實在也難怪他們會有此想法。 但真實接觸過Tyson Yoshi,你就會知他是一個極為自律的人,不論是感情生活、音樂創作,以至讀書、生活習慣,他都對自己有嚴謹而且高的要求。你甚至可以說他是個很悶的人,他希望自己每日都會按住某個行程來過,他希望有人管,幾點去跑步、幾點去做Gym、幾點開始工作,通通都定好。就連當日放棄室內設計師工作、專心做音樂的原因也非常實在:因為用光了大假。 |
|
「一開始是在K房——我好鍾意唱K,放假回來大部份活動都是去唱K。一開始一大班人,你會發現有一兩個人特別喜歡唱,不會理其他人,做『咪霸』,我就是其中一個。」說起當年開始創作音樂,直言當年飲歌是關楚耀《倒數》、但不在K房主要是聽Hip-Hop、R&B、Pop等西方流行曲的Tyson如是說。「久而久之,我們就會撇下那群為飲酒而去的人,就是幾個喜歡唱K的朋友出來唱。但經常唱人的歌,就會覺得沒甚麼成功感,因為唱得再好都是別人的歌。」 欲求不滿之下,Tyson開始去尋求自己創作的方法,「然後發現網上有『Type Beat (即別人創作好的節奏旋律,方便入門音樂人自行創作)』這回事,嘩,已經有人幫你做好個底了,那就開始自己寫。但你說要做歌手、要出名,從來都沒想過。」Tyson說一開始創作,是為了可以自己唱自己的歌,寫好了也只是給朋友們聽,直到2018年創作的《TO MY QUEEN》,才第一次放上YouTube公開播放。「《TO MY QUEEN》是我第一首用中文 (國語) 創作的歌,加上那陣子是《中國新說唱》好Hit的時候,我見那麼多人都把歌放上網,我又試試放上去,誰知反應又不錯喎,於是就一直做,做到2019年8月開自己的Show、11月去台灣出Show,每個月寫一首,寫寫下就寫了隻碟出來。」 |
|
Tyson 於2019年8月中,在油塘TTN This Town Needs開人生第一場演唱會《1st Show》,同年11月將《1st Show》搬到台北The Wall 公館舉行。這兩場Show對於Tyson「轉職」成為音樂人可謂關重要。「我本來有份工,在一個化妝品品牌做室內設計,19年去台灣開Show的時候,因為我已用光所有大假,所以焗住要辭職去開那一場Show;但其實在19年8月,開完自己第一場演唱會之後,我在網上串流得到的收入,已經超越我原本份工——都不知應該說是原本份人工低,還是說音樂賺的錢多 (笑) ——那時已經有想,這舊錢都多過我去返工,那是不是可以試試 (全職做音樂) 呢?」 「本來都是打算算了,還是繼續返工吧,那麼多時間,突然不上班又不知可以拿來幹嗎,之前一邊返工又一樣可以寫到歌。是去到沒有大假、老細說你這樣不行,你是想做音樂就去做音樂啦,卡在這裏都不知你想怎樣——他好鼓勵我去做音樂,是一個好好的上司。所以就是這樣,2019年11月去台灣開Show,正正就是我辭了份工,純用音樂及演出來當我的主要收入的開始。」 |
|
「不上班」大概是每個打工仔的理想,就算要打兩份工大概都是因為想搵多個錢,但Tyson希望繼續返工的理由竟然是因為怕「不知做甚麼」。他甚至說早前新年比較空閒,「不寫歌就週身唔聚財,好像沒做到事似的」。亦正是這番話,令Tyson在我心中留下一個「自律」的形象。 「那時已經認識一些音樂人,是比我早去做這個選擇,但我看到好多都是突然間慌了,生活規律變得好亂,反而寫不出東西來,突然間太自由。所以我是有心理準備,定好每天要幹什麼,至少起身和睡覺的時間是盡量固定的,一天來的行程次序沒有定死,但要做的事情會有個check list,今天做了Gym未?做了帶氧運動未?用這些去盡量令自己有規律。」 |
|
「我發現有規律,你才會察覺到生活中的不同。如果沒有規律,你每一天都接受新的事,你會對它們很無感;反而是你日日都很有規律,就像以前返學,突然今天老師病了,然後代課老師說今天自修,那一天你就很爽!要一直很有規律,才會察覺到每一天生活的特別,才會有靈感。」 「可能是以前在寄宿學校習慣了。我在大學的第一年其實也不習慣,因為沒人管你,他們當你是成年人,你喜歡幹什麼都可以。沒人逼我去跑步、沒人逼我去游水、沒人逼我去打波,有沒人逼我溫書,大學第一年像擗屎一樣,又突然去到體重最高的時期,因為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,又沒有做運動。回看那一年,我自己不太喜歡,所以第二年時再找回一點規律,想想自己在中學時是怎樣的。」 |
|
Tyson坦言到今時今日他都不懂樂器,一直都是找網上的資源、又或相熟的製作人做好的Beat,覺得感覺對就洽談來用。他甚至覺得在越來越多科技輔助之後,創作音樂比起文字、電影等其他藝術工作要來得容易,「老實說一部iPad就搞掂」。 「我覺得現在有更多人看透了,他們純粹是想創作音樂,透過社交媒體帶給我成功感,而這份成功感就會鼓勵他繼續做、繼續做;同時我覺得有一部份音樂人看透了,做音樂純粹為了過癮,不是為了要紅什麼的,所以就多了人做,至少是開始去做。但我也有見過不少音樂人,中途是……我認為走偏了,你會看到他在那個時期很迫切地想出名,而那時的作品是會變了質,作為一個聽眾是聽得出。但這就是另一個故仔了 (笑)。」 |
|
網絡世界的另一個特點,就是一切都有數據支持。一首歌或一個歌手受不受歡迎、在哪個地方最受歡迎,都可以憑觀看次數以至系統數據有客觀的標準,坊間評定一個創作人的成績,亦不再單依靠大致向質 (Qualitative) 的口碑、獎項,而改為向量 (Quantitative) 的觀看、讚好次數。就例如去年主流媒體開始報導Tyson的相關新聞,就幾乎一定會寫上一句「《Christy》有上千萬次觀看」。但對Tyson而言,數字就真的只是數字而已。 「在這個時期,數目字很多時都不是真正反映歌曲的熱度。例如有很多大公司,他們會用很多方法,例如落廣告之類,去衝起個數字,如果你要去比,作為一個獨立音樂人或者一個放音樂上網的獨立單位,你永遠都比不贏。所以我覺得不應想太多,好聽你自己會知。哪怕沒有一個很強勁的數字,或者你不能成為主流,不緊要,理應繼續做下去,因為在你的世界中,你自然就會成為主流。」 「例如我自己有首歌,數字都幾漂亮,那時可能有五、六百萬觀看,又未有Mirror他們,我以為是不是會有很多人認識呢?其實也不是,但在你的世界中,就是你有很多人認識。找到自己的世界就可以了,不要去理會那些數字。小眾有小眾的玩法,而且小眾永遠比大眾有型(笑),我覺得這是定律。」 |
|
Tyson說自己是小眾,但自去年與林家謙、姜濤、柳應廷 (Jer) 合作《拉闊音樂會風火雷電》後,明顯地得到「大眾」接受。Tyson自覺目前身處「小眾」與「大眾」之間,雖然覺得這個位置幾舒服,但同時也很奇怪。實際上Tyson會留在香港,本身也是一個機緣巧合。2019年11月台灣的演唱會完結後,本來Tyson是打算搬往台灣長期發展,誰知中途回來香港後就遇上疫情無法回到台灣,然後就遇上《風火雷電》。 「音樂人有另外一個app,可以看到後台數據,按進去你就會看到自己的地區收聽人數,以前台灣永遠都是第一,當然《風火雷電》完了後就是香港第一。很慶幸大家接受到,錯有錯著地留在香港,咦?又可以喎!」 「我覺得香港會接受到我,是很奇怪。甚至我一開始會用英文、國語去做創作,就是因為我知道香港不會接受像我這樣的事物,所以我才不去想太多,這個曲風用這兩種語言創作會比較容易,那就寫吧,誰知原來年輕一輩接受到。 感覺到是正在改變,而且可能大家看悶了上一代的東西,個個都唱這些有什麼特別呢?總之我覺得自己的出現是很奇怪(笑)。」 |
|
上文說到的《TO MY QUEEN》及《Christy》兩首歌,其實都是Tyson寫給女朋友Christy的禮物。Tyson說他們認識很多年,四年前他23歲時開始拍拖,就算去到台灣都是日日Facetime,目前已經準備邁入同居生活,而同居又是為結婚做準備——感情發展比起不少「普通人」都更穩定。 「要玩都玩夠了,你擺平她就可以更專心做自己事 (笑)。況且你最終都要找一個人去煩,那不如找定一個人去煩,不就更好?」已經做好過人世的心理準備?「相對地她都幾遷就我,所以都OK。而且大家相處了四年多,她知道我就是這樣,她都慣了。就是因為可以做自己——我不需要為了她去改變自己,相對地我也希望她沒有因為我而改變,我也沒要求她去做一些改變自己的事——令我覺得她是可以一起生活的人,而不是追求以前細個時的激情、轟轟烈烈的戀愛之類的。已經過了那個階段,現在就是需要一個人二十四小時在你身邊,你都不會厭的人。」 |
|
(完) |
|
Editor: 魏文青 Photo: Dicky ma @ Dicky-manana.com Video: Ivan、Dave @ MenClub Makeup: TongMing Hair: Jim Tse @hair corner Styling: Mr.Big Children Wardrobe: Sasquatchfabrix & CA4LA (Stylisy Own), GUCCI, Bottega Veneta, Ermenegildo Zegna, LOEWE, Loro Piana, MOSCHINO, K-WAY, Onitsuka Tiger, CRAFTMAN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