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ED ON 26 Jun 2021

俗語有云「懶人多屎尿」,如果一個人要頻繁去廁所,好容易會給人一種「懶」同「弱」的觀感。但去廁所這種生理現象其實難以控制,如果你有炎症性腸病,更可能會經常肚痛肚瀉,影響正常生活及社交,甚至引起情緒問題。

千萬別以為年輕力壯便與此症無關,事實上,本港不少炎症性腸病患者為年輕男士。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會長、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李建綱醫生呼籲,若發現徵狀持續,就應儘快求醫,接受相關檢查和治療,及早「調教」腸道,以免出現併發症。

年輕力壯都關事?

李醫生表示,炎症性腸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,患者的免疫系統攻擊自身腸道,引致慢性炎症。此症細分為兩大類--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,前者影響整個消化道,即口腔至肛門任何位置,腸道黏膜層及腸壁均可能發炎;後者則主要影響結腸及直腸的黏膜層,甚少波及腸壁。

根據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於2014年公布的數據,香港每10萬人中,約有44名炎症性腸病患者,至於每年新增病例,每10萬人中有3.1宗新症,按此比率推算,現時本港約有4,000至5,000名患者。

「炎症性腸病其中一個特別之處,在於不少人在年輕時期發病,發病高峰期介乎20至40歲。患者以男性居多,患者男女比例約為六比四。」

腸道問題都會影響社交?

炎症性腸病徵包括肚痛、腹瀉、大便帶血等,較嚴重者可能貧血、體重下降、容易疲倦。由於部分徵狀與腸胃炎類似,以致不少患者初時掉以輕心,延誤診症。患者發病到診斷平均歷時五個月至半年,期間病情可能惡化,出現瘻管、腸收窄、腸出血、穿腸等併發症,需要手術治理。

李醫生謂,炎症性腸病不只導致腸道不適,更可能日常生活、社交,甚至情緒:「徵狀未受控的患者需要頻密如廁,可能影響上班、學習,有患者甚至擔心找不到廁所而抗拒外出,也有患者因為併發症接受手術,其後須使用造口袋,不便運動。」原本活潑好動的年輕人,不但無法享受旅行、戶外活動的樂趣,也可能減少和朋輩相處,或引起負面情緒。

既然炎症性腸病病徵與腸胃炎相似,市民如何及早察覺不妥和求醫?李醫生解釋:「腸胃炎通常在一至兩週內痊癒,如徵狀持續兩週以上,或出現變化,例如突然大便出血、消瘦,建議儘快檢查。」

治療點選擇?

要診斷炎症性腸病,患者一般須接受血液和糞便檢驗,以及腸道造影,包括大腸鏡、磁力共振及小腸鏡等等。「大腸鏡可觀察發炎狀況和位置,分辨屬於克隆氏症或是潰瘍性結腸炎;克隆氏症患者則可能需要接受磁力共振及小腸鏡,觀察小腸情況。」

確診炎症性腸病的患者須使用藥物,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。「輕微患者可使用氨基水楊酸改善徵狀,中度患者可使用口服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,前者消除炎症,後者抑制免疫功能,減少攻擊腸道,至於嚴重患者或使用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後效果不彰者,或需考慮使用生物製劑。」

生物製劑的原理是針對發炎因子,令它們無法引起腸炎。第一代生物製劑「抗腫瘤壞死因子(anti-TNF)」已有20多年歷史,到了近年,第二、三代生物製劑相繼面世,可針對整合蛋白(integrin)、介白素(interleukin)、激酶(kinase)等等,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。

問到年輕男性患者選擇治療時的考慮事項,李醫生解答:「第一代生物製劑一般配合免疫抑制劑使用,減少產生抗體,但研究顯示,此治療可能增加患淋巴癌風險,因此年輕男士可先考慮使用第二或第三代生物製劑。」

「有些患者需要上班、上學,不方便經常入院靜脈注射,可選擇皮下注射藥物,由患者自行用藥。第一代生物製劑每兩週一針,較新的生物製劑可在第一針入院靜脈注射後,每8至12週皮下注射一次。」

按時複診勿偷懶

不少年輕患者怕麻煩,沒有按時複診和用藥,以致病情惡化,須手術治療。「這些個案其實很可惜,如果患者一直跟進,可省卻許多不必要的治療程序。」

李醫生指,近年病情監察技術也有進步,例如檢驗糞便中的鈣衛蛋白(fecal calprotectin),評估炎症活躍程度。此外,外國現已開始使用超聲波觀察腸壁厚度和腸臟充血情況,判斷是否發炎,此檢查不具入侵性、無輻射,較易為患者接受,日後或在香港應用。

最後,李醫生希望將來有更多護士投身為炎症性腸病專科護士,作為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橋樑,並從不同方面支援患者,幫助他們管理病情,重拾正常生活。

【深入了解炎症性腸病】

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KIBDSociety/

香港結長友會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cs.org.hk/

資料由客戶提供